目前分類:人物榜樣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鍾瑩瑩
北京中央工藝美術院中輟生(父親投資失利,負債高達2億)
回家接掌父親錦鯉養殖事業
她努力把魚賣到全世界
卻在前往德國參展時 被人騙走全部的魚...
她在 空無一魚的攤位,
告訴大家 錦鯉魚已經全數賣出,
瞬間成為 展場最熱門的攤位!
展覽當天,她穿著旗袍 在展場泡茶,
攤位上一條魚都沒有,
只要有人過來詢問,
她便說「你們來晚了,所有的魚都已經賣出」
不到一個早上,
全場的人都知道這個亞洲女生的魚,
在開展前 就被買光了!
因為魚被偷,
讓她接到參展以來最多訂單

鍾瑩瑩語錄
1. 成就是靠努力搜集「失敗經驗」而來。
2. 別相信教科書與天真夢想,真實人生體驗過才算。
3. 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在自己,不在他人。
4. 人生是自己過,因此要學會與自我相處,不必活在他人眼下。
鍾瑩瑩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把鑽石當玻璃珠:劉大偉 (Davy Liu)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本耀司 :「別再唸書了,好好去生活吧。」 





山本耀司 :「別再唸書了,好好去生活吧。」

「用心,用靈魂去生活;去旅行,去經歷,去感受。

不真正走出去,是不會被啟發的。走到太陽底下,

去淋雨,去摸,去接觸,去聽,去跟人說話,

去聞不一樣的味道,去感覺空氣的密度,去認識不一樣的人,

去看不一樣的顏色,去迷路……去好好利用你的觸感去感受,這樣你才可以去創作。


99  





別再用你的腦袋去設計,也別再用你的電腦了!

用腦袋,可以很容易就營造出虛假的藝術美感,

但真正的創作,是要用你的手,你的心,你的靈魂,表達你所真實感受到的。

作為一個設計師,你的觸感必須要非常敏銳,你的感受也必須要是真實的。

你要去感受世界,才能夠感受人的存在,這樣才能夠真正去為『人』去創作。」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夢想能帶我們到多遠的地方?

這是一則讓你笑中帶淚的真實故事。

pic01
從坎寬巴家看出去的多瓦高地。

pic02  
坎寬巴小時候在馬斯塔拉村。
  
故事發生在天災人禍不斷的非洲—馬拉威。一位年僅14歲的失學小男孩威廉‧坎寬巴(William Kamkwamba),在這似乎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卻創造出一個光明的奇蹟。

  小男孩威廉生長的地方,僅以玉米為主食,也只依賴玉米的收成維生。這裡沒有自來水,更沒有電力。原本已經十分困頓的生活,更因為2002年馬拉威的一場大旱,陷入半世紀來最嚴重的困境。

  因為政府不聞不問的處理態度,遊民四竄,民不聊生,填飽肚子都是一種奢望。既然連吃飽都成問題,玉米田也在大旱中枯死的威廉一家,當然付不起一年約2600元台幣的學費,不論小威廉多麼喜歡上學,身為家中七個小孩中唯一的男孩,他也只能乖乖輟學、和父親一起為全家人的溫飽努力。

  但是,小威廉仍勤奮不倦地到圖書館借書來自修,暗自希望來年收成好的時候,他可以復學,並且能跟得上同學的進度。
  小威廉對書中多采多姿的世界充滿好奇。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名為《使用能源》的書。書上說,風車可以抽水、更可以發電,那描寫強大能源的書打開了小威廉的眼界。

  在馬拉威,風是上帝賜予的少數幾種天然能量,早晚都吹動著樹梢。於是,有個夢想在小威廉的心中萌芽:他想要為家人建造一台風力發電機,用源源不斷的風製造電力,點亮家鄉與自己的未來。

  儘管其他村民都對他的夢想嗤之以鼻,甚至以嘲諷的口氣說他是不事生產的瘋子。小威廉仍努力在廢料場尋找廢棄的零件,照著書中的圖表(他甚至看不太懂內文),用別人眼中的破銅爛鐵,摸索地拼湊出一台陽春版的風車。

pic03

 第一座大風車的牽引機風扇和拴上去的葉片。

 

 

pic04
                 風車的近照,已換成改良過的滑輪組。
  

在眾多村民的圍觀下,小威廉戰戰兢兢地將一枚小燈泡接上風車。忽然間,一道燦爛奪目的光芒出現在眾人眼前,小威廉成功了!風車下的村民紛紛發出驚呼和讚嘆!

pic05
             聚集在風車下的村民
  

          接著,他更用風力發電點亮了四盞電燈,兩台收音機,讓他的家庭躋身僅占馬拉威百分之二的有電人口。同時,還造了一台風車用於汲水灌溉,分擔父母親取水灌溉的辛勞。


坎寬巴將風車的電線連接到汽車電池上
  小威廉希望,他能用電要趕走飢餓、貧窮,更要為親愛的家人朋友帶來富裕和自由的生活。他不僅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的故事也隨風傳播開來,吸引來了世界各地的關懷與幫助。

  

坎寬巴與父母在風車旁的合照 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小威廉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學校接受教育。甚至受邀至世界頂尖菁英齊聚的「TED全球論壇」進行演講,這趟演講之旅是他生平第一次搭飛機,也是頭一回住飯店的豪華享受!
  隨後,他應邀到了美國,親眼看到真正的風力發電廠。這時,他在心中默默許下下一個夢想「他要在非洲各地建造真正的大型的發電廠,點亮整個非洲!」

  現在,他想與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你體會即使在最困頓的環境中,堅定的信念仍可以將自己帶往夢想的遠方!他將這一段神奇的經歷寫成《馭風男孩》一書,想告訴你「相信自己,千萬不要失去信心。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放棄!」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尹衍樑╱沒有天花板的企業家
作者:彭杏珠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3年3月號《遠見雜誌》第321期

2009年10月4日,頂新集團大董魏應州的小兒子魏宏丞結婚,席開132桌,賓集達1700人,
堪稱世紀婚禮。月餘後的某個週末夜,在台北世貿聯誼社裡,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獨子尹崇堯
娶媳婦,席開一桌,只宴請雙方家長與至親。集團員工上班拿到巧克力後,才知道原來總裁兒子結婚了。
12
這就是尹衍樑。今年63歲的他已是兩岸知名的企業家、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他卻坦承,一看到媒體與攝影機就有恐懼症。最喜歡的是隱於幕後,自由自在,享受路邊攤吃小吃的樂趣。

因為低調所以神祕,外界對他總有無限想像。當他2011年底承諾捐出95%的財產,今年創辦獎金比諾貝爾獎更高的唐獎時,許多人不免感到驚訝。

但是了解他的人一點都不詫異。被尹衍樑視為大哥的陽明大學榮譽教授張心湜說:「20年前就知道他要設東方的諾貝爾獎,他也常講留太多錢會害了子孫。講這麼久,現在才做,外界很驚奇,但我已經聽許多年了。」


特立獨行 興趣包羅萬象

尹衍樑的確是很特立獨行的企業家。

照理說,愈親近他應該會更了解他。認識他20幾年的朋友卻說,「他像大英百科全書浩瀚無邊,無法只用幾句話形容,很難歸類成哪一種人。」因為他對事物充滿好奇,興趣包羅萬象,至今仍大量閱讀學習。

在尹衍樑台北總部辦公室的後方有一個不小的藏書室,仿照圖書館滾筒式的書架上貼有編號,從天文歷史地理到機械土木、醫療化學、甚至連漫畫書、小孩看的科普書,應有盡有。

幾乎拜訪過他的人都會意外拿到他當時正在閱讀、又喜愛的書。近期他最常送的是《萬病之王》《源場》兩本書。前一本是講癌症,後一本是講物理和化學的超自然現象。

最近在辦公桌邊還放著一整套日本的料理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每次吃完飯後總會翻看個5分鐘,了解怎麼切魚,新鮮不新鮮,看得盡興的他說:「哇,很有趣呢。」

尹衍樑好奇、愛嘗鮮,只要察覺新玩意兒,就會問個不停。也常網購新奇商品,例如搖槳像魚鰭的船。甚至Facebook剛盛行,他就用真實姓名註冊,沒想到第一天就爆量塞車,讓他見識到鄉民的力量,請工程師刪除都刪不了,從此不敢再上網貼文。

不僅愛讀書,也給人融會貫通的印象。「不要以為他只懂皮毛,懂得實在太多了,我跟他層次差太遠,根本不敢跟他聊,」15年好友、擁有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的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陳振川說。

身為企業家二代,尹衍樑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路平順,有過放蕩的歲月。

由於父親尹書田「棒下出孝子」的嚴厲管教方式,讓他走入叛逆的荒唐年少。1964年10月,14歲被送到彰化進德中學「管訓班」讀書,經當時老師、現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開導而轉性;26歲對鑽研學問產生興趣;1982年,32歲,從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

拿到博士,父親感動落淚1986年,36歲的尹衍樑得政大企管博士學位。父親在台下老淚縱橫,站在台上的他也紅著眼眶,百感交集。「當年父親對我哭,因為我是不良少年;現在對我哭,因為我是博士,」他回憶。

接手潤泰紡織後,他將事業體擴大到涵蓋營建、流通、金融、生技等的台灣第九大企業集團。

儘管已是總資產 2.2兆的潤泰集團總裁,名片上面印的卻是 尹衍樑博士、台灣大學教授與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低調到完全看不到潤泰的影子。

原來經商只是他獲取資源的必要手段,他的最愛不是事業,而是機械土木、醫學與教育。「土木是我的工作,也是最愛,」他在接受《遠見》專訪時說。

從小在紡織廠長大,喜歡拆拆裝裝,最常拆的是鬧鐘,常拆散一地,被母親訓誡。但是12歲那年,最後一個被拆掉的鬧鐘,他終於憑本事拼回去了,「拆的時候只要記得順序、記得角度就可以了,」他說明拆裝的訣竅。

企管博士卻當上土木系教授

甚至還將機械土木的興趣投射到事業上,在1995年創立了潤弘精密,至今個人發明的專利就達到400餘項,例如預鑄複合工法,因此獲選為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並贏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頒贈產業研發成就獎。

他的辦公室內擺滿各式各樣獎座。帶訪客參觀時,他笑著說,「這座是俄羅斯工程院發出的第9面,鑲有紅寶石,很重。」「這是號稱美國工程土木奧斯卡的獎,我是第11名得獎人,前面10名全是美國人,我是唯一的亞洲人,得這些獎表示發明的工程法能拓展到其他國家。」

沒有工程學歷,他靠著多年實務鑽營,跨過學術界的森嚴門檻。2004年,尹衍樑通過台大土木系、工學院、校方層層的審核,當上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驚訝各界。

「他拿企管博士學位,卻當上土木系教授,是台灣企業家第一人,」陳振川說,尹衍樑相當引以為榮。

至今,他仍維持每週三、四與團隊召開規畫設計與創新研發會議,因此被稱為潤弘精密的總工程師。而且將每個案子視為藝術品創作,不喜歡的案子不接、企業主理念不合也不接,對於認同的案子,即便賠錢也要做到盡善盡美。

2003年,時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剛好委託潤弘蓋實驗室,他每天到工地巡視,都看到一個人在指揮調度,沒想到那個帶著安全帽的工頭竟然就是尹衍樑。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回憶說:「他對我說會漏水的不叫工程,我印象很深刻。」

憾未當醫師 轉投生技獲利豐

若說工程是他的最愛,那麼當不成醫生可能就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小時候他曾立志當醫師,因為無法達成願望,就將期望投射到兒子身上。他拜託張心湜遊說兒子學醫,無奈尹崇堯志不在此,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學位。

最後開設了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甚至簽署器官捐贈,「將大體捐給陽明大學醫學院,這樣也算了卻心願,進了醫學院,」張心湜提起這段塵封往事。

雖然當不成醫師,尹衍樑仍不斷充實醫學知識,連SARS都研究透徹,甚至還將所學應用在生技投資上,至今實現獲利已超過百億,也算是對他醫學研究的另一種肯定。

興趣廣泛的他卻是商場的獨行俠,從不參加工商團體與企業家聚會,身上穿的是潤泰的制服,手上戴的是平價電子錶,腳上穿的是工地安全鞋,舉凡一般企業家喜歡的恰好都非他所愛。他只做感興趣的事,而且愈難克服,愈要嘗試

連運動都挑選高難度項目,不是打獵、騎重機、開飛機,就是玩帆船。「雖然他物質慾望低,但是多數嗜好都必須用錢才能堆起來,這一點他從未否認,」他的一位友人說。

金錢對他來說,初期是用來滿足興趣,到了晚期,則受到信仰影響,金錢成為用來完成夢想的工具。

有一次前總統李登輝生日宴請賓客,讓每位客人自行挑選禮物,沒想到尹衍樑竟然要了他受洗時用的聖經。這本有著李登輝註記、年代久遠的聖經一直被珍藏至今。他曾經告訴張心湜:「這本聖經是無價之寶,金錢買不到。」

在信仰上,他深受母親與南懷謹大師影響

信仰深受母親與南懷謹影響尹衍樑的母親李榮新是虔誠基督徒,常常接濟家境貧寒的街坊鄰居。有一回尹衍樑看到鄰居的孩子穿了自己的褲子,硬要人家脫下來還,後來被媽媽打一頓,告誡他:「助人是多麼快樂的事,怎麼可以如此對待需要幫助的人!」

成為企業家後,他在私立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傳洪的引介下,師承南懷謹大師,開始專研佛法與打坐。1989年,首度踏上大陸,幫南懷瑾完成興建金溫鐵路(金華到溫州)的願望。

由於當時的大陸高等教育落後,他也在南懷謹大師建議下,出資成立光華獎學金,並在北大創設光華管理學院。23年後的今天,大陸每年各省市文科與理科共62名狀元中,有40位會申請北大,其中20位是以光華管理學院為第一志願。

其實早在1974年,尹家就成立「紀念 尹珣若 先生教育」基金會,尹珣若是尹衍樑的爺爺,藉此獎助清寒學生、軍公教子弟以及各種急難救助。20幾年來,尹衍樑個人捐贈給兩岸數十所大學的資金已不計其數,還興建大樓贈予台大土木系,也捐車子、蒐集的玉石給慈濟義賣。

這中間有段從未曝光的祕辛,1994年擔任陽明醫學院院長的張心湜感歎地說,尹衍樑成立光華管理學院的錢原先是要捐給陽明醫學院,當時的教育部長郭為藩都同意了,但是老師與校友會反對,深怕企業的黑手伸進校園,拒絕捐獻,才會有今天的光華管理學院。無私奉獻 做公益從不具名。

尹衍樑的公益之舉,遠的不說,今年元月28日召開唐獎記者會後,他又應允每年捐 100萬港幣給香港理工大學,共計10年4000萬台幣,建立香港理工大學與兩岸的北大、清大、台大等頂尖學校合作交流的機制。

兼任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執行長的陳振川感觸最為深刻。只要一發生天災,尹衍樑就會主動詢問需要什麼協助,連歐晉德擔任台北市副市長任內,也會接到提供援助的電話。

月前,花蓮縣秀林鄉發生土石流,安置350位災民的臨時住所急需一座中央廚房,尹衍樑派遣工程師從設計到施工不到五天就蓋好;當他無意間聽到某個小學深受頭蝨之苦時,剛好是莫拉克災區小學,主動蒐集藥物請陳振川代為轉送,並一再囑咐必須家庭與學校一起施打才有效。

到大陸頒發20幾年光華獎學金的張心湜指出,尹衍樑做公益從不具名,捐大樓不落款家人與企業名字,也不要受贈者記得他。每次都叮囑得獎學生將來有能力,切記援助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元月設立唐獎前,多位唐獎董事都建議仿照諾貝爾獎,取名尹氏獎,他堅持不可,「我覺得他是無私奉獻,從事教育與慈善工作與其信仰、人生哲學有關,」陳振川說,當尹衍樑將21項鋼筋自動化專利開放給全球無償使用,國際因而驚訝時,他也感到與有榮焉。

不斷創新 挑戰自我極限

小時候因為信仰而讀聖經,長大後看佛經,也讀可蘭經,最後讀通了。尹衍樑充分感覺到上帝、天使與神明的存在,「我還是一個信上帝的人,雖然讀佛經打坐,也研究可蘭經,其實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融會貫通了。

深愛歷史的他最欣賞康熙皇帝,自身也具備康熙沈穩、冷靜與博學的特質,更深知帝王世家的悲與喜,所以毫不猶豫捐出95%財產,他自嘲:「最大的富貴是皇帝家,最大的悲哀也是皇帝家,希望資金分散能對人類、地球有所幫助,而不是因為子孫不孝、敗德來分散,希望子女因此感情好一點,不要咒詛我快點死吧。」

今年63歲的尹衍樑堪稱是集創業家、工程師、教育者與慈善家四位一體的綜合版,單獨凸顯某個面向都無法完整代表他這個人。「他太聰明了,實在很難定位他,」張心湜說。

眼前的唐獎堪稱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但所需資金不過占現有財產 3%,其餘要用來做什麼?所有熟識他的人都異口同聲:他鐵定會有新想法,找到更多震撼人心的事情來做。因為他一生都在挑戰自我的極限,是個沒有「天花板」的人。

謹守「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統道德觀

尹衍樑擁有西方的創新因子,也具備東方傳統的道德觀。他有段廣為人知的輕狂年少。14歲在進德中學時,與校外人士打架而受傷,跑進宿舍向當時的老師王金平求救,王金平幫忙包紮後,擔心他將遭到處分,刻意隱匿不報,沒想到卻改變他一生。後來尹衍樑考取大學、創業後,還一度向王金平下跪,感念其再造之恩。

儘管這則故事已人盡皆知,他仍在諸多場合提起,在唐獎記者會上又再次感謝于敦德以及王金平老師的教化。這就是尹衍樑,念舊惜情,謙讓又有赤子之心。

對於碩士班、博士班的指導教授王志剛與司徒達賢,他每年必宴請恩師,從不間斷,連對比自己小四歲的陳振川都是以「陳老師」相待。跟王金平則是亦師亦友,每年總會見兩三次面,並不時向他請益,包括唐獎的設立。而從不記得過生日的張心湜,更是年年收到尹衍樑的生日賀禮。

不要以為他家財萬貫必然嬌奢尊貴,尹衍樑會幫客人、同仁開車門,而且堅持不讓司機、同仁幫忙開車門,都是自己下車。當有新進同仁不知情而開車門時,尹衍樑還會特地提醒下次不用了。(彭杏珠)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閱讀障礙 憨囝也能為人師

B08A00_P_03_01
藝術治療師沈士展(見圖,周曉婷攝),每每在教學過程中,拿起麥克風就滔滔不絕,但他求學過程卻因閱讀障礙屢被老師羞辱,考了5年才考上台灣藝術大學,直到大學及出國專攻藝術創作,他才像「大隻雞慢啼」般展現能量,「我的故事可以鼓勵所有在逆境努力的人!」

出生腦傷 求學重挫

沈士展因在媽媽肚子裡時胎位不正,出生時腳先出來,頭部卡在產道造成腦缺氧損傷,雖未造成肢體障礙,但其實腦傷影響他的閱讀能力,沒辦法專注閱讀,也看不太懂課本裡寫什麼,老師看他說話等反應正常,一度以為他太皮,常動不動就體罰管教。

由於功課跟不上,閱讀障礙讓他連考卷都看不懂,沈士展回憶,曾在發考卷時被老師痛罵,把得分個位數的考卷撕得粉碎,丟在他臉上;還曾有老師對著他咆哮「這裡是教天才,不是教白痴,叫你爸媽幫你轉去啟智班!」

沈士展說,學習過程很辛苦,被打罵、被欺負的事不計其數,他選擇「憨憨過」,笑笑的,不去想,才能讓自己和爸媽好過一點。

相信自己 尋找價值

直到考上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再到美國攻讀藝術創作,他說,在專注藝術創作過程中,閱讀障礙不再是問題,拿到碩士學位返國,目前已在科技大學任教,「當年國小、國中教我的老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我現在也是老師!」

沈士展昨到北台南家扶中心帶領受扶助家庭親子利用樹葉彩繪、拓印等技巧製作賀卡,他談起自己因閱讀障礙被冷言冷語、嘲笑的學習經驗,用這段苦澀的回憶鼓勵身在逆境的學生說,「盡量相信自己、尋找自己的價值,人生除了活路、死路,還要試著自己找路!」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火光穿越迷霧

  江振誠十六歲時還只是淡水商工餐飲科學生,曾在亞都飯店巴黎廳當學徒,但不出四年,就在他二十歲那年,他便破紀錄地成為西華飯店法國餐廳主廚。之後,一句法文都不會的他,隻身到法國闖天下,進入米其林三星主廚 Jacques & Laurent Pourcel餐廳,一天工作近二十小時。

  三十歲不到就晉升為餐廳當家主廚,管理下面三十五個法國廚師。一個年輕的東方人,居然可以領導向來以美食自豪、連英文都不屑出口的法國人。

  即使現在已身為餐廳的老闆,他仍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就在週日傍晚餐廳即將忙碌的前一小時,他用幽緩磁性的嗓音,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念淡江中學,國中時,我大概是個看來普通沒什麼特別的孩子,我父母對我也沒什麼特別期望,不管我想做什麼、做任何選擇,他們唯一要求我的,就是我確定這件事,我夠喜歡、夠愛它,不要做了又抱怨。我父親從事紡織業,他教育我們家三個孩子,要有自己的個性跟想法,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每個差別很大,站在一起沒有人會相信我們是姊弟。

  雖然我媽媽曾在東京中華料理餐館當廚師,但是她從不強迫我們要做她的工作,或希望我們變得跟她一樣。她要我們在沒有壓力下,自由決定自己的將來,對我而言,做一件事,它的Drive(驅力)很重要。後來念餐飲,想做廚師,都是我自己的決定。

  出國,更是我人生一個重要的關鍵。二十歲那一年,我賣了我的摩托車,提出我在銀行僅有的十萬塊存款,我的阿姨借了我十五萬、伯父送我一套刀具,我決心到法國闖一闖,就此開啟了我的廚藝之旅。

  為什麼非得出國?我是個很 straightforward(坦誠率直)的人,也是完美主義者。所以當我決定要走法國料理的路,我想除了「親自去法國,融入其中,成為他們的一分子」這個方法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這就是我的驅力,至於這件事會不會很困難?有沒有辦法溝通?或如何在那邊生存?這些我從沒想過。

  即使現在,我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我特別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因為當我專注在一件事情時,一切都變成像「慢動作」一樣,所有細節都無比深刻而清晰。

  今年初,我受邀到西班牙和法國表演,面對四千位全世界各地來的專業大廚。幾乎所有的廚師應邀表演都在講技巧,好比某種食材做過什麼處理,然後放在液化氮中,會變成什麼樣子。

  輪我上台之後,所有台下四千位廚師,睜大眼睛,我知道他們期待的、想的都是
  「Andre 到底有什麼魔術、技巧?」
  然而,我沒有魔術,我也不談技巧。

  我只很誠懇地說,往往我們最難忘的用餐經驗並不是技術,而是這個過程。廚師的終極目標是將食材轉化成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enhance food、enhance experience(提升食物、提升體驗),讓這個用餐過程成為一個難忘的經驗。

  在這個漫長的料理過程,我最終領悟到最美的是意念、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三件事。好比我今天要煮東西給心愛的人吃,這個意念非常之強,強到她吃到這道菜時,也能明顯感受到你的意念;之後你怎樣將意念實現出來,從選材、採買、烹調,烹調結果可能成功或失敗?想她可能喜歡吃到什麼樣的味道?軟一點?硬一點?什麼顏色搭配什麼?這整個過程是很美的。

  最後,當你知道這背後整個過程,完整的故事,你才是真正enhance the food,你才充分尊重了你的食物。而不是這根蘿蔔多少錢?怎麼削皮、刻花?花多少時間燉?其實,當你懷抱著意念、過程及故事處理這根小小蘿蔔,就足以讓這根蘿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蘿蔔。

  演講完了,現場四千位大廚都睜大眼睛,傻了眼,幾秒之後,有人大聲叫好。尤其在法國時,所有人都站起來拍手。還有很多人立刻衝到台前,熱情地跟我握手、合照,場面熱絡到有點難以控制,很多人都離開了座位,下一場節目還因此被迫延後舉行。

  我最喜歡《小王子》書中的一句話:「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本質無法眼見)就像一道料理,你看得到的只是食物,但更重要的本質是那整個「不可眼見、只能體會」的三件事。

  我常看到年輕朋友太容易被太多東西分心了,還沒做一件事,就想到別人會不會喜歡?會不會流行?價位會不會太高?有沒有辦法量產?有沒有未來性?

  我從來沒有考慮這麼多東西,我沒有比別人聰明、有天分,我只是很努力把事情做好。在法國的前七年,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從削馬鈴薯、打雜清掃開始,我從來不覺得辛苦。這是我走向目的的一個過程而已,你想要做到一件事,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如此,那就接受它。

  如果你決定從A點到B點,兩點之間或許有近路,或許有遠路。只要你想要到B點,就要經歷中間的過程,否則就不要到B點,很簡單!

  面對這中間的磨練,當你覺得自己在犧牲時,就代表你正在喪失熱情。所謂「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而是你給自己的評價。



江振誠 │ 料理藝術師

16歲遠赴法國學習料理,25歲當上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30歲時,
江振誠離開法國到新加坡實現開店的夢想,堅持每天每位客人都能看到他,
每道菜都由他親自做最後的組合。他每天待在廚房18小時以上,
持續4、5年專研法式料理,堅持只用最新鮮的時令食材是江振誠的料理哲學。

江振誠先生的八角料理哲學,所謂的「八角哲學」,裡頭共有八種元素,
包括了純、鹽、藝、質、南、獨、憶、地,分別是八道菜餚裡面的創作靈感,
能夠在台灣聽到他的演講,是一種幸福。更重要的是,透過江振誠先生闡述八角哲學,
讓我們瞭解他對料理的初衷,也讓我們反思我們內心深處,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內心初衷?
觀察自己內心深處對一個興趣,或者投入的事業,最原始的動力是什麼?
用八角哲學,再一次思索,什麼是我們最原本的熱情?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碼頭工潮中工人們把他畫成奸商和魔鬼,李嘉誠還開玩笑: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記者探秘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了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台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余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彙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於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彙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體,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嘆,「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裏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周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鑒,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雲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於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小學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周在這裏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幾。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閱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鍊,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於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髮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紮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奸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說,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秘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秘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

  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布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脫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秘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著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著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台,我一定會跟著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著李打拚了數年的,這裏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註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闆,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長實2013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與重視定坐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說「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錶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著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說,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了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裏。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於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說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說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說,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与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周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12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梁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后,有人勸他與梁重歸於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說。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說,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戶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布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導,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表,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說。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里,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獃。李說,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說,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03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著他要他坐在床邊,後來朋友睡著了,拉著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裏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說,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對這個項目很上心,甚至還專門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葯和他們進行過討論。據她透露,寧養計劃至今已經做了十多年,在內地以及香港已經有了42家寧養院。

  對於另外一個支持兒童疝氣手術的項目,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在一個下午四點多時給李嘉誠看了一組患病兒童的照片,李當即表示支持在那個省份開展這一項目。一個小時后,李又跟羅說,擴展到旁邊兩個省份吧。

  在過去的幾年中,李嘉誠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夠激起更廣泛的響應,將慈善業從個人的道德完善,轉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2013年11月19日,在位於西安的大石頭村,李嘉誠為其基金會下屬的「展璞」計劃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領導以及村民座談,幾乎每個人發言時都要稱讚一番李嘉誠的善舉,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每一次,李都雙手抱拳,站起來,然後彎腰,連聲說,「謝謝」。

  面對冗長的發言,李嘉誠坐在北方微涼的硬靠椅上,始終面帶微笑。座談進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員拿進來一個坐墊,但被他拒絕了。

  「展璞」這個致力於培訓內地女村官的項目,此前已經在廣東、廣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群中,從廣西專程趕來的潘德英欣喜不已,這位來自桂林大寨村的民選女村官,在李嘉誠基金會的資助下,於2010年到廣西大學接受培訓,回去后,就向當地婦聯提出,能否給村裡的婦女們培訓一下婦科保健知識。「以前談起這,臉都紅;上了課之後,覺得沒什麼,也想幫鄉親們一把。」而今,潘解釋這些,沒有絲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滿陽光,自認為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她還從基金會中爭取了2萬的種子鼓勵基金,拿回去修建村裡的演藝樓。這個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獲得了額外32萬元的資助。而今,演藝樓已經開業,成為鄉親們的另一個創收去處。

  來源: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報組稿:

  李嘉誠回應撤資等質疑:實在是一個笑話

  李嘉誠談人生:重新選擇或會參政

  李嘉誠談接班:暫不退休兒子隨時接棒

  李嘉誠談樓市: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李嘉誠談公益:為慈善卑躬屈膝在所不辭

  李嘉誠談政治:香港不能「人治」

  李嘉誠稱遭港人非議皆因盛名之累

  李嘉誠20平米辦公室保安森嚴 電梯無法抵達

Monster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